冷不冷,就看七月半”,明日七月半,今冬会冷到哭?看农谚咋说?
今年自进入九月份,北方这几天因受冷空气和降雨的双重影响下,气温下降明显,多地秋意渐浓,天气也不热不冷,秋凉舒服起来,时间也似乎比以前过得快多了,不觉得进入9月快一周了,今天已是农历八月十四,9月5号,星期五。
明天又到了周末休息日,孩子们迎来了开学后的第一个周末,老农刚大权在握,自由自在家里清静了几天,明天家里又开始热闹起来,得看小孙子们的脸色行事了。吃喝拉撒睡孙子优先,还要跟上孙子团团。再翻开日历一看,明天又到一年一度的七月半-农历七月十五了,这天民间传统祭奠节日-中元节。
中元节,又俗称"鬼节″,民间相信自已的祖先会在中元节这一天,在阴间返回家探望子孙,因而人们在这天,在家里焚烧纸钱、在正堂桌上摆好酒肉,以慰劳在人世间游玩的孤魂野鬼,并且祈求自己全年顺利平安,而且还要在这一天上祖坟献祭品,祭奠先人,慎终追远,固本恩源。
七月半除了上面的民间传说和是人们祭奠祖先的传统节日外,按阴阳学说法,七月刚好处在阴阳二气均分的位置,是一年中阴阳平衡的节点;同时,它又是阴盛阳衰的起点,也就是说是阴气超过阳气的开端。而十五日恰好是农历七月的正中,因此,七月十五就是一年中阴阳变化趋势逆转的时间节点,也意味着从七月十五之后,阴气渐盛、阳气渐衰。
可见,每年的农历七月十五日前后,恰好是天地阴阳转换,阳气到了极致开始衰减,阴气开始显现,正是夏秋季交替和天气由热转凉的时间节点,此期的天气变化情况对随后天气的旱涝走势和冬季冷不冷影响很大 。记得小时候农村老人经常说"冬天冷不冷,就看七月半″,有啥说法?下面我们看看老祖宗的农谚是怎么说的。
七月十五落一沟,冬天雪花飘到春。
此俗语按字面意思可引申理解为:如果七月十五这一天,天降大雨的话,那么随后的天气会降雨频繁,阴雨连绵,到了冬天也飘雪不断,整天下个不停,而且这种飘雪天气一直持续到冬末春初的春节。
其中"落一沟"是下雨大的意思,雨大到连山沟都下满了,"雪花飘到春"是指此年冬天雨雪偏多,而且下雪天时间长的意思。也从侧面说明这个冬天比较寒冷。
即使现在看来,也有它的科学道理,因为秋后雨量多的话,后期的天气因地面潮湿会变冷的快,相应这个冬天也就比较冷,人常说"一场秋雨一场凉,十场秋雨穿上棉"说的就是这个道理。
大家知道,如果冬天降雪多,虽然在过去保暖条件比较差的条件下,对人来说,因雨雪多,天气冷会受冻是不好的现象,但是对越冬农作物的安全过冬却非常有利,人常说“麦盖三层被,来年枕着馒头睡,瑞雪兆丰年”其意是说,如果冬天降雪多的话,那来年庄稼会获得大丰收。
七月十五太阳大,冬天无棉也不怕。
这句老话整体意思是说,如果农历七月十五这一天,艳阳高照,天气非常炎热的话,那预示此年冬天不太冷,整天暖烘烘的,也就是现在所说的出现了暖冬现象,由于天气比较暖和,人们穿上单衣也不觉得冷,所以人们即使冬天没有棉衣也不担心受冻。
其中前一句中的“太阳大”是指天气晴好非常热的意思。后一句“冬天无棉也不怕”是用衬托的手法,寓意天气不太冷,此句虽然有些夸张,但冬天即使不冷 ,人们也不会只穿单衣,不过,这从侧面说明这个冬天相对来说比较温和,此年是一个暖冬。
小结:由以上农谚可知,如果农历七月十五这天出现下雨天气的话,那预示此年冬天雨雪偏多比较寒冷,是一个“寒冬”;相反农历七月十五这天出现大晴天非常酷热的话,那预示此年冬季不太冷,是一个“暖冬″。
朋友们!明天就到七月半了,现在我们可以根据明天当地的天气情况,就可以预测到今年冬天冷不冷了?
标签: #热点